编者按炒股交易软件
近日,首届全球碳信用市场发展论坛在澳门举行。论坛由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简称“澳碳所”)与澳门碳中和研究院主办,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碳中和与气候变化学域、广州电力交易中心、新加坡气候影响力交易所、马来西亚碳市场协会、绿色发展研究院(香港)等联合主办,旨在共谋国际合作新路径,携手助力气候治理,为全球碳市场发展注入新动能。
□郭 昊(特约撰稿人)
“碳信用市场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市场机制,必须通过跨国政策协调、技术互通与市场整合,共同推进全球气候治理创新发展。”近日,在首届全球碳信用市场发展论坛上,有专家指出。
会上,主要围绕当前碳市场发展的两大核心命题展开讨论:如何通过市场化机制激活高碳产业转型动能;怎样构建覆盖技术、金融与规则的信任体系。
区域碳市场发展迈入新阶段
2030年全球自愿碳市场规模或达5000亿美元,但需解决标准碎片化问题
“澳门特别行政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将低碳发展纳入经济适度多元化规划,通过完善国际碳市场配套政策,强化本地机构能力建设,推动与葡语国家及全球市场的深度对接。”澳门特别行政区运输工务司司长谭伟文在致辞中表示,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区域碳市场发展迈入新阶段,未来将聚焦标准互认、资源整合及知识共享,打造我国与国际碳规则衔接的枢纽。
事实上,在《巴黎协定》第6.4条全球碳信用机制正式落地的背景下,国际气候治理正经历从分散化规则向系统性框架的转型。各方围绕制度、技术、区域协同等维度展开积极探索,为应对气候变化勾勒出清晰且可行的行动路径。
在制度领域,中国环科会绿色贸易与投资专委会荣誉主任、澳门国际碳市场专家委员会顾问委员唐丁丁指出,2030年全球自愿碳市场规模或达5000亿美元,但需解决标准碎片化问题。他呼吁亚洲国家共建统一登记簿与标准体系,推动东盟与中国碳市场协同发展,形成与欧盟市场的互补格局。这一路径也需依托多边开发银行的资金杠杆作用,正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经济部高级经济学家Marcin Sasin所述,需将项目利益相关方纳入合作框架,以破解碳信用供需结构性失衡。
2030年后我国碳价将进入快速上升期
包括澳碳所在内的机构要以开放的态度瞄准全球,充当连接我国和全球碳市场的桥梁
技术创新始终是推动国际气候治理体系完善的核心动力。针对国际碳信用供需结构不平衡持续升级,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认为,企业自主减排承诺显著增加,市场正从单一抵消工具向气候投融资平台转型,需加速方法学互认、数据互通与规则融合,构建包容性国际标准体系。
“澳门应发挥‘标准对接之桥、资源流动之港、知识共享之窗’三大功能,推动国内外碳信用机制衔接,依托成熟金融体系拓宽绿色资本通道。”贺克斌呼吁,应加强高质量碳信用项目培育,支持企业自主减排承诺,通过市场诚信建设提升全球碳交易透明度与公信力。
腾讯碳中和高级顾问、全球温室气体协议指导委员会理事翟永平强调,AI的应用也可为气候治理开辟新路径,将在碳中和进程中以技术创新和监管使碳足迹最小化。
在区域协同上,根据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社会枢纽碳中和与气候变化学域访问教授齐绍洲团队预测,在2030年碳达峰后,我国碳价将进入快速上升期。他建议,包括澳碳所在内的机构要以开放的态度瞄准全球,充当连接我国和全球碳市场的桥梁。
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总经理孟萌表示,亚太地区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碳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各方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
我国占亚洲累计签发量近50%
亚洲碳信用增势迅猛且带有其他附加效益的高质量碳信用存在显著溢价,推动了全球碳减排进程
“亚洲已成为全球碳信用供给的核心引擎。”会上,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联合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社会枢纽碳中和与气候变化学域发布的《亚洲自愿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亚洲区域累计签发量占全球56.19%。
其中,中国(占亚洲累计签发量48.15%)、印度(占亚洲累计签发量23.23%)主导市场。从动态发展趋势来看,亚洲碳信用增势迅猛,2024年活跃于亚洲的9000多个国际机制登记的减排项目共签发1.17亿吨碳信用,占全球2024年新增碳信用的38.39%,且带有其他附加效益的高质量碳信用存在显著溢价,这些突出贡献显著推动了全球碳减排进程。
目前,亚洲各国也正积极探索标准互认、碳信用开发及技术创新等领域,以政策驱动本土机制创新,推动碳信用市场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报告》指出,下一步,亚洲应凭借自身在碳市场的独特优势,建立起更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评级体系,打破欧美在碳市场的垄断地位,为亚洲碳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首批Article 6标准化碳信用合约产品A6 X上线
允许国际买家和卖家在澳碳所交易平台上交易,以实现碳减排目标
会上,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联合蚂蚁数科与深石集团在论坛上宣布启动绿色数字资产通证化计划。为进一步利用AI赋能绿色数字资产从生成到注销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并破解当前传统绿色数字资产采集、传输、存储环节易被篡改,以及可信度受质疑等问题,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将采用IOT+Blockchain+AI技术融合,基于蚂蚁链可信数字孪生技术,链接现实世界资产,实时记录供电和用电端数据并直接上链,利用智能合约自动匹配,构建首个覆盖绿色数字资产全流程小时级匹配体系,并探索绿色数字资产的通证化,创新并尝试绿色数字资产RWA融资新模式。
据介绍,该项目分为5个阶段,当前澳碳所已实现2025年一季度目标,于今年1月在巴西完成全球首笔葡语系国家基于区块链的户用光伏国际绿证交易。未来,澳碳所将在粤港澳大湾区推进可复制的标杆项目,推动国内、国际标准的衔接。
为进一步促进国际碳信用市场发展与合作,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还于本次论坛上线了首批Article 6标准化碳信用合约产品——A6 X。
据介绍,A6 X是澳碳所在本所SCM标准碳信用市场框架下,基于已有的RCU(基于减少排放的碳信用现货合约)、ERU(基于工程的碳清除信用现货合约)、ACU(基于避免排放的碳信用现货合约)和NRU(基于自然的碳清除信用现货合约)标准化合约,通过添加Article 6标签,使其符合《巴黎协定》第6条的合作机制,在项目获得东道国授权后,允许国际买家和卖家在澳碳所交易平台上进行交易,以实现碳减排目标。
多位与会专家表示,开放协作、共享机遇,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接下来,能否将亚洲引擎转化为全球公共品,这需要构建包容性国际规则框架。唯有将亚洲的规模优势转化为规则制定权、将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诉求转化为集体行动力,才能为1.5摄氏度目标提供真正包容的解决方案。
什么是碳信用市场?
碳信用市场是指以碳信用为交易标的的市场,通过买卖经认证的减排量单位,激励企业或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中,碳信用又称碳排放权,指在经过联合国或联合国认可的减排组织认证的条件下,国家或企业以增加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污染或减少开发等方式减少碳排放,因此得到可以进入碳交易市场的碳排放计量单位。碳信用额指排放1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的权利的任何可交易额度或许可证通用术语。
碳市场通过碳排放权的交易,允许企业或国家在特定时期内排放一定量的温室气体。这些排放权由政府或国际组织授予,具备商品属性,可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仅覆盖了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00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年排放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碳信用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流动性差、供过于求、质量参差不齐、可靠性差等。提升碳信用质量,成为买方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全球气候治理的深入和各国对碳减排重视程度的提升,碳市场有望进一步发展壮大。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国家和地区加入碳市场行列,碳市场的规模将不断扩大。
我国碳市场构建现状
中国国家自愿核证自愿减排机制作为全国碳市场的重要补充,于2024年1月重启。符合《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可参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交易,控排企业可使用CCER完成不超过5%的碳市场履约任务,同时CCER也为社会企业及个人提供了抵消自身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途径。
自CCER体系重启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先后发布了6个方法学,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入了新活力。截至2024年底,CCER已有1个减排项目完成登记,暂无减排量的签发。
在全国碳市场构建完成之前,我国境内已设立7个区域性的试点碳市场(北京、上海、湖北、广东、天津、重庆、福建),意在为全国碳市场的进一步整合和深度建设提供试点经验。部分试点碳市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使用碳信用完成履约任务的机制,并且北京、上海、广东等碳市场也创立了区域内的本土减排机制以更好地活跃市场交易,配合碳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此外,随着自愿碳市场的蓬勃发展,试点碳市场覆盖范围之外的其他地市也在积极推进碳普惠机制、碳汇碳票等形式的自愿减排机制构建和产品交易,拓宽了自愿碳市场的覆盖面,同时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的普及和全国碳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台湾地区也于2015年实施了台湾岛区域内的台湾温室气体减排计划——温室气体抵换专案,并于2023年更新了相应的监测和管理要求,目前我国台湾地区减排机制共批准了13种项目类型的143个方法学。截至2024年底,已注册项目95个,累计签发碳信用2651万吨,可用碳信用1800万吨。
来源:中国石化报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等公开资料,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参考、研究、交流或欣赏之用,并已标明来源出处。本公众号对所载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51999076@qq.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如何开发CCER碳资产参与碳市场交易?
]article_adlist-->浏览中国碳交易市场最新资讯请关注我们(易碳家)
(转自:易碳家)
新浪财经ESG评级中心简介
新浪财经ESG评级中心是业内首个中文ESG专业资讯和评级聚合平台,致力于宣传和推广可持续发展,责任投资,与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价值理念,传播ESG的企业实践行动和榜样力量,推动中国ESG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国ESG评估标准的建立和企业评级的提升。
依托ESG评级中心,新浪财经发布多只ESG创新指数,为关注企业ESG表现的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同时,新浪财经成立中国ESG领导者组织论坛,携手中国ESG领导企业和合作伙伴,通过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推动建立适合中国时代特征的ESG评价标准体系,促进中国资产管理行业ESG投资发展。
责任编辑:蒋露瑶 炒股交易软件
涵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